其他
没有算法推荐哪有普通人机会
吴主任按:年初写过一篇算法推荐和“信息茧房”的相关话题(链接放文末)主要说的是从获取信息的用户角度理解算法推荐其实恰恰有助于打破茧房。今天这篇文章想从创作者的角度重新谈一下被污名化许久的算法推荐,推荐你耐心读完。十几年前,今日头条刚崛起时,对算法进行全方位深入批评,那是群起而攻之——毕竟那时候算法是新冒出的异端——如今风云变幻,一切内容平台(包括电商和外卖)算法推荐机制早就是标配。就说微信订阅号,也就是我这篇文章已经不可能全部推送到十几万的订阅用户眼前。批评的声音当然不可能彻底断绝,尤其是一些精英依然孜孜不倦讨伐算法。可是算法太抽象了,该批评谁呢?那必须把矛头对准把算法做到极致的字节跳动了。我个人有幸经历过一次次的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更幸运的是还都参与其中(从门户编辑到短视频作者)。一开始我对今日头条嗤之以鼻,经过多年的体验和反思,我现在的看法是,算法推荐是一次对众多普通人最友好的革命性创举。这么说并非因为字节跳动在十几年时间长成庞然大物——这只是商业上的必然。先别着急反驳。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中国古代的识字率是很低的,文言文有门槛,加上农耕生活的特性,你可以想象一下,无数人一辈子能获取到的信息量是极为匮乏的。老一辈的经验几乎等同于真理。欧洲也好不到哪里去,拉丁文是特权,古腾堡印刷术出来之后把当时的贵族精英给吓坏了,毕竟此前教会是知识的垄断者。正因为印刷书带来知识的传播和文化普及,才有了后来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百年前为什么要搞白话文运动?或者另一个问题,白话文运动为什么跟胡适深度绑定在一起了?其实在胡适呼吁的前三十年就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倡白话文了,但当时那帮人瞻前顾后,依然想区分出和“我们”和“他们”,说白了就是咱们这些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可不能用什么有辱斯文的白话文,白话文是普及给那些本来就没啥文化的底层百姓。这是胡适在文章里提到的。也就是说胡适在搞白话文运动时,变革早就酝酿许久,箭早已上弦。最终白话文普及,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把精英们的傲慢和扭扭捏捏碾压个稀碎。白话文运动也是一次对知识垄断的破除。可是一百多年过去了,信息面前人人平等了吗?这个问题,现当代史的部分无法展开细聊,其中更大的遗憾在于如今的年轻人对过去几十年的本国历史的了解几乎是零,并且居然没有感觉到任何的怪异。浑然天成的一种无知。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各种观念上的返祖乱象,实际上是很多人完全不清楚,如今的生活是怎么来的,五六十年前人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因为几十年的历史无法展开,那么就从恢复高考开始算起,才几年时间?当我们聊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脑海里闪现的是,一头浓密黑发身着“黑灰蓝”的年轻人如饥似渴地学习来自西方的一切,人们憧憬一个现代化的未来,当你沉浸在其中,会以为十几亿人都在读书思考,不是存在主义就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就好像几年前有人在网络上回忆小时候的生活,大概场景是想起放学后爸爸骑着自行车去单位的幼儿园接她,筒子楼里都是爸爸妈妈的同事,甚至还能想起隔壁张阿姨每天晚上做的那道糖醋鱼。以前真好,大家都与世无争(注:极厌恶使用“卷”这个字),岁月静好,朴实无华。呵呵,多么天真的既得利益群体后代。谁不想要个这样的童年回忆呢?可事实上那时候多少人都吃不饱饭。像我这种长在农村的80后就不想多说什么了,各位来自农村的也可以回忆下自己的童年。当这帮年轻人在怀念父辈国企事业单位的美好生活,海量的农村人在过什么样的日子他们当然不知道。那时候“有单位的”那是凤毛麟角,时代的幸运儿。他们是真想留住这一切对吧。所有时代的既得利益群体都是这么想的。那么广大的农民群众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机会的,是市场经济,是人可以出来打工了,是憋了几十年的海量生产力的释放,是穷怕了的爆发,是松绑之后的经济奇迹。以上这些常识我过去十几年反反复复写过无数篇文章,但它仍然是稀缺的常识。这次再回顾是想说,在老百姓努力奋斗,到今天相对物质丰富的整个过程,人们的观念认知并不是同步进行的,大量的人甚至都没机会完成义务教育。其次,算法推荐对于创作者的冲击相当于市场经济过去对某些既得利益创作群体的冲击,以至于如今很多精英叫苦连天,真想回到过去。过去。过去都是平台中心化的垄断。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你的文章能不能被人看见,是全国的报刊杂志说了算。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些杂志社和出版社每天都能收到多少看不完的来稿。因此,人脉网总是权重更高的。这与职业道德无关,因为编辑部再公平公正也得考虑效率,更何况这里操作的空间巨大。其他类型的创作道理是一样的,李子柒要早生二十年,现在恐怕在某电视台打杂期盼自己的想法能被领导拍板吧(即便拍出来了,传播渠道又是大问题)。总之,一切的游戏大框架是不变的。后来有了互联网。有了个人网站、博客、微博,稍微好点了,但编辑推荐的权重依然占比很高,主要是推荐位的稀缺,完全不可能让每个创作者有机会被看到,熟练的老编辑很快也都是在熟悉的作者里找文章。微博如何呢?其实是订阅的变种。微博的问题是,随着平台发展,大V的权重变高了,新人要出头,都得拜码头。这里的人情世故本质上没啥变化,因为人性就不会变。很多如今的所谓大V恨不得赶紧把过去抱大腿的丑态清干净。当然了,现在微博和订阅号早都积极拥抱算法推荐了。这个原理并不难理解。简单说,一个毫无背景和资源的普通人期望自己的创作被人看到,过去所有的一切手段都没有平台算法推荐给予更好的解决。你试着想象一下,上亿的人同时在创作,谁决定谁的内容应该被谁看到?大家批评算法推荐的“投其所好”和“信息茧房”(反驳的内容之前文章已经说得够清楚了),可是你们别忘了,从创作者的角度,没有算法推荐,今天绝大多数有才华的人是没机会被看到的。这其中看似无序的“千人千面”推送,实际上才是给予所有创作者最平等的机会。而且更重要的还有丰富和可能性,算法推荐依然是目前所有机制里最有效的。前互联网时代和门户时代,机制差不多,都是极有限的推荐位无法容纳海量的创作者,人家写着写着毫无反馈,也就放弃了。而订阅(包括微博)机制必然随时间的累积而出现山头林立的僵化,各领域大V手握流量呼风唤雨,越往后新人出头机会越难。并且对整个内容生态而言都是非常糟糕的。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什么大V,太审美疲劳了。这时候你可能要举例子反驳了,今天包括抖音在内的短视频平台,不还是被几个头部吸走大流量,还不是赢者通吃吗?这就已经是算法无法解决的,如果说每天晚上都有百万个丈母娘翻山越岭也得去看她们家宇辉卖玉米,那么宇辉就是去火星朗诵诗歌也不缺流量。无论是董宇辉还是小杨哥还是别的什么头部流量王,他们的成功当然是不可复制的偶然,但我们可以确定的就是,你我不喜欢也拦不住人家喜欢。就是说我们的喜好和既定事实要分开看。其实这种担忧也完全是多余的,如果说算法推荐一直在给新人创作者机会,那也意味着没有谁是可以长久红下去的。这个现象很多人也都注意到了,几年前的短视频网红,有几个人还记得?至于说短视频没有什么营养,大家都在刷刷刷浪费生命。我仅代表个人表示非常同意。在我看来短视频就跟游戏差不多,吃喝玩乐随便看看,真要学习东西只有踏踏实实阅读。但这已经不是算法推荐的锅了,这是内容形式本身的问题。别说短视频了,一切播客和长视频都无法替代文章阅读本身。因此我虽然在做短视频和直播推荐好书,也仅仅是让更多人知道有哪些好书,我并不希望大家错误地认为短视频能学到什么。正如曾经的时代既得利益者怀念铁饭碗那样,今天的不少精英是多么怀念一呼百应的那种感觉,看着那么多“明显不如自己”的人居然那么受欢迎,难免落寞沮丧,进而把矛头指向了短视频和算法。他们自己可能都忘了,过去所尊享的种种不过是赶上了平台的便利和关系网络,所谓江湖地位的稳固是怎么来的,自己得想明白。说到这里顺便一起回顾下曾经的影视剧超级狗血新闻。就是陈凯歌当年的《无极》被恶搞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陈凯歌哪受过这种委屈,直呼“人不能这么无耻!”,又成了头条。想象一下,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胡戈要在哪里制作他的恶搞作品?哪家报纸杂志敢直言不讳批评陈导的电影?都是关系户,车马费也没少拿,最体面的也就是不夸。生不逢时,如果《无极》提前上映十几年,那票房和口碑双丰收。因为难听的,你听不到,报纸杂志全是赞美。今天,对电影的批评和恶搞已经见怪不怪了。这是不是进步暂且不表,大家各自保留看法。但这个现象它很重要。并不是说算法推荐不能批评,相反,应该多多批评。但是如今看到针对字节跳动和张一鸣的批评都是非常片面的个人喜好的发泄,是精英群体的一种傲慢与偏见、自我挽尊。用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的理论,就是认知失调之后的自我辩护。其实没必要这样,瞧不上抖音的内容咱可以卸载,也可以呼吁大家不要再用抖音了。但没必要把自己的失落和无力包装成对整个世界的担忧,对底层老百姓的关怀。当然了,实际上骂得最狠的几乎都是抖音出现之前各平台既得利益(尤其广告收益)群体,利益受损让人癫狂也可以理解。批评抖音,指责张一鸣没用。因为把包括抖音在内的所有算法技术清除干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又能有别的突破吗?回到编辑推荐?回到订阅机制?如果订阅真那么好,为什么微信和微博都加入了算法推荐?人类从茹毛饮血走到今天,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创新之所以能够成功,背后的机制是一样的——我就想要这个。在马车和汽车之间,人们选了汽车,在功能机和智能机之间,人们选了智能机,在一堆的社交工具里,人们选了微信,在短视频产品里,人们选择了抖音。互联网是不是人类走的一段弯路,我不知道。正如今天也有很多人提前预警人工智能必将让人类走向万劫不复,人类迟早把自己作死。这个话题就太大了,但即便是一条弯路,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又能有什么办法,我想是没有的,每个人能做的很少,真正关心的也不多。是否拥抱变化也都是自己的选择,如果刷短视频是堕落浪费时间,你可以不刷。如果短视频里全是垃圾,那么身为有尊严的创作者应该去做点好内容,如果你说你不屑于做,最好就闭嘴。如果你去做了发现“自己内容更好”但就是没流量,那也没办法,得接受内容可能确实没那么吸引人,又或者还没等到懂你的人。不是说你非得如此心态,这只是一个无情建议。(完)关于算法推荐和信息茧房,从用户获取信息角度谈算法,可以看这篇文章:张一鸣和字节有什么错?